这篇关于医师技能考试辅导资料,是智学网特地为大伙收拾的,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!
拔罐办法
临床拔罐时,可依据不一样的病情,使用不一样的拨罐法。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:
1.留罐法:又称坐罐法,马上罐吸附在体表后,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~15分钟,然后将罐起下。此法是常见的一种办法,一般疾病均可应用,而且单罐、多罐皆可应用。
2.走罐法:亦称推罐法,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,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液,再将罐拔住。然后,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,向上、下或左、右需要拔的部位,往返推进,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、充血,甚或瘀血时,将罐起下。此法适合于面积较大、肌肉丰厚部位,如脊背、腰臀、大腿等部位。
3.闪罐法:马上罐拔住后,立即起下,这样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,起下拔住,直至皮肤潮红、充血,或瘀血为度。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、疼痛或功能衰退等疾患,特别适用于不适合留罐的病人,如小儿、年轻女人的面部医`学教育网搜集整理。
4.刺血拔罐法:又称刺络拔罐法,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,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,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,使之出血,以加大刺血治疗有哪些用途。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~15分钟,多用于治疗丹毒、扭伤、乳痈等。
5.留针拨罐法:简称针罐,即在针刺留针时,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,约5~10分钟,待皮肤红润、充血或瘀血时,将罐起下,然后将针起出。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有哪些用途。
起罐办法
起罐时,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,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,使气体进入罐内。即可将罐拿下。若罐吸附过强时,切不可用力猛拔,以免擦伤皮肤。
l.侧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,肘关节微屈,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,使产生的力持续地用途在治疗部位上。
2.立法用小指、无名指、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,肘关节伸直,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,使产生的力持续地用途在治疗部位上。
l.侧法在操作时需要肘关节微屈;立法在操作时需要肘关节伸直。
2.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。
3.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,防止往返拖动。
4.侧法的攘动幅度在120°左右,即腕关节屈曲时,向外攘动80°;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控动40°。立法动幅度在60°左右,即腕关节中立位至背伸60°范围内进行操作。
5.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。
6.往返持续用力。